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/ 图书信息 / 史学家读大国医丨阎崇年先生评《大国医施今墨》

Book Review/精彩书评

史学家读大国医丨阎崇年先生评《大国医施今墨》

2022-02-07

悬壶济世泽一方

——我读《大国医施今墨》

阎崇年


《大国医施今墨》这本历史人物传记,值传主诞辰140周年之际,最近由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出版。传主哲嗣、著名中医施小墨先生倾情撰写序言,著名作家张永和、张婧倾力撰写传文,华文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,而大中医路志正先生在百岁之年握管题签,手不抖,字也美,更是一绝!传主生前寓所与余旧居仅一街之隔,施小墨先生又与笔者为挚友,传主其人其事,幼年传闻贯耳——故新书在案,急于拜读,通览之后,有所感言。



立志学医 悬壶济世


施今墨先生(1881—1969),生于贵州,初名毓黔,后拆“黔”为“今”“黑”,但不用“黑”而取“墨”,系采《墨子》兼施仁爱、悬壶济世,志成中医绳墨之意。先生出身于清末官宦世家,父亲中进士、官知府。外祖父李秉衡,官至巡抚、总督(任命而未就职),《清史稿》有传,为官清廉,有“北直廉吏第一”之誉。任山东巡抚时,值八国联军侵华,率军力战,寡不敌众,殉于国事。舅父李可亭为一代名医。


施今墨幼年受到“修齐治平”的家庭熏陶,胸有一番大志。早年跟随辛亥先贤,怀有政治抱负。后遇袁世凯复辟帝制,内心震动很大,遂改变志向: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,弃政从医。实际上,因母亲常年疾病缠身,激发施今墨13岁就向舅父李可亭学中医,想为母亲治病。有点中医基础后,便随侍抄方。他既勤奋,又有悟性,潜心学医,打下基础。这样,他正式跟舅父习医8年后,开始独立行医。


施今墨70年学医、行医的旅程,于守正与创新,医德与医术,临床与顿悟,孜孜求索,终获大成,被誉为京城“四大名医”(萧龙友、孔伯华、施今墨、汪逢春)之一。


中医是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精粹之一。万千中医名家,不仅为国人抗疫祛疾、治病健身,积累丰富经验,留下了宝贵的验方;而且为民众治病健身、尚德精医,弘扬崇高精神,作出了重大的贡献。在中国传统纪传体史书中,为德高术精的大国医立传,史不绝书。扁鹊、张仲景、华佗、孙思邈、李时珍、叶天士、王清任等等,都留下盛名和业绩。但是,近代以来,西医传入,中医式微,“取缔中医”之音,时而噪声鹊起。先生坚持初衷,既守正,又出新,实现了成为中医绳墨的愿望。



坚持守正 不断求新


中医历史悠久,为民治病保健,作出重大贡献。扁鹊有“起死回生”之术,华佗有服麻沸散开刀之绝。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之后,逐渐被民众认知,大江南北,建立医院,气象一新。


中医有效,重在辨证。传主行医看病,既重传统,又重出新。《大学》开宗明义曰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传主边读中医历史文献、名家方剂,边苦索患者之病证、裁定新方——日日求新。中医与西医不同,西医将西药格式化,一药治万人,中医看病,讲求辨证,同病不同方,一方治一人。中药还讲求配伍,君、臣、佐、使搭配得当,千变万化,各就其位。因此,大中医治病,用药有据,配伍求新,每方每剂,都要出新。


传主一面精研中医理论、钻研临床诊治;一面学习西医科学、用于诊断治病。他创办“华北国医学院”,开设西医学课,学习西医诊疗、化验、用药等所长,以补中医所不及。他提出“西医辨病、中医辨证”的理论,力促中西医融合,应相互取长补短。该校办学16载,毕业学生600余人,很多学生后来成为中西医兼通的名医,在各地播散医学人才,并推动中医学的革新。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,北京市22家市属医院中医科主任,都出自华北国医学院。


学术出新,必遭困厄。当年康熙皇帝的《人体解剖学》书稿,因群臣谏阻不得雕梓而尘封内府,可见求新之难。华北国医学院开设人体解剖学课,悬挂人体解剖图,有保守中医以“有伤风化,诲淫诲盗”而抵制,经过先生反复解释才得以坚持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央重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,先后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等大城市,建立中医研究院、中医学院、中医院等,先生并向毛泽东主席、周恩来总理等建议,中医必须学习西医、西医也要学习中医,走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,并为此而竭心尽力。



医德首重 医术精湛


中医有既重医德,又重医术的传统。国医重德,史有前鉴。唐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方·大医精诚》中精辟论道:“凡大医治病,务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。”传主既心身力行,还教导学生践行。为此,手订《医戒十二条》,如:


“医之为业,为人而非为己也,故不可耽安逸,不可邀名利,但以救人为主”;

“见病人,不当以其富贵贫贱而有所歧异,贫贱人双行之泪,不让富贵人一握之金也”;

“医者当以病人为正鹄,勿以病人为弓矢”;

“医者当以笃实为主,以沉默为贵,酒色财气是其大戒”;

“对于同道,老者须敬之,少者须爱之,勿道他人之短长,亦不得倾轧嫉妒”;

……


传主首重医德,常从小事做起。如先生每逢接诊,见病人来先起立笑迎,用问候温暖病者;病人去则起立相送,用安慰鼓励病者。先生治病,不分富贵贫贱,一视同仁。有的贫者无钱付医药费,先生则免之,或代付药费。书中所列事例,令人读之感动。


国医重医术,先生率先行。传主强调中医既要“会看病”,更要“治好病”。


中医几次迈过劫难的坎,以后还会遇到劫难的坎。怎么办?大国医施今墨先生有一句名言:“中医之生命,不在外人,不在官府,而在学术也。”中医应当与时俱进、不断求新,应当既能会看病,又能治好病,才会战胜挑战,方能发展长存。


施今墨大国医首先重视临床,钻研大病、重病、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。在长期医疗实践中,总结出验方、单方、对药,如气管炎丸、感冒丹、高血压速降丸等多种中成药畅销海内外、广受患者欢迎。他还出版《施今墨临床经验集》《施今墨对药》,其学生祝谌予从施今墨大夫30000多例医案中,遴选300余例睿见卓识、行有奇效的医案,整理成《祝选施今墨医案》出版;其学生薛钜夫花20年时间整理、研究并出版《施今墨医学全集》等。


中医之学,既贵学,更贵悟。学,博览群书,“国学做沃土,中医是名木”。包括中医古籍,名家医案等。大医者,既能会看病,更能治好病。先生于急症、重症、难症、绝症都有独步的高超医术。施今墨先生有一个习惯,备笔记本放在床头,每晚睡觉前,闭目静心回忆白天应诊的病例,或精彩,或不足,或是疑问,或需查考,将所思所悟,都记在本子上。日积月累,零金碎玉,串联起来,结合文献,升为道理。积累道理,形成理论。传主在临床实践中,“临证如临阵、用药如用兵”。中医辨证治病,传主创新提出“一纲八目”,其“一纲”为阴阳,“八目”为表、里、虚、实、寒、热、气、血。这是施今墨先生守正出新的又一个例证。传主用药,擅长于经方、验方、时方、单方等,因病而异,因人而异。传主还善于用“对药”,就是古方中关键之药物,往往是成对出现。如一寒一热、一升一降、一气一血、一聚一散、一表一里、一消一补等,巧妙配合,互相制约,彼此依赖,相得益彰。他的学生祝谌予总结出施师常用100对对药。这样,治病、用药,由自在,到自觉,形成方家,而为大医。


人生在世间,不可不知医。过去读书之人,多有中医知识。士人重养生保健,古今中外,大都如此。“初唐四杰”之一、著名诗人卢照邻师事孙思邈,便是一例。大医施今墨,曾为张学良、杨虎城、傅作义、钱学森、齐白石、梅兰芳等看病,并任周恩来的保健医。现在人们生活条件与旧时代相比,可谓天壤之别,人们更加重视养生健身。《大国医施今墨》一书,分作9章、63节,每节都有人物、有故事,有情节、有道理,有分析、有论述,夹叙夹议,亦事亦理,亦医亦史,亦文亦诗:“天地相参习岐黄,四时顺逆有阴阳。弱冠立得济世志,悬壶乡里泽一方。”阅读起来,饶有兴味。


(作者阎崇年,系著名历史学家、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)本文转载自《光明日报》2021年12月30日 11版